close

  中新社福州11月12日電 題:福建治理餐桌污染 14年築守“舌尖上的安全”
  作者林春茵
  12日早上6點,福州市晉安農貿市場還未迎客,市場服務站工作人員劉慶玉早已隨機挑揀了胡蘿蔔、上海青等15樣蔬菜和馬鮫魚、貝類等十餘種海味在手上。
  擇樣、剪切、浸泡、滴液,劉慶玉熟練地打開一臺銀白色的便攜式農藥殘毒速測儀,三五分鐘後,測卡圓點全部顯藍,她在“市場蔬菜農藥殘留抽樣檢測結果”的“合格”一欄打上勾。
  “農殘檢測在福州所有市場每天都必須做,我2001年到這裡工作第一天開始,也堅持了十幾年了,”劉慶玉是一名有資質的“農殘檢測員”,她向中新社記者出具一本由福建省工商部門核發的《食品快速檢測資格證書》說,“這十幾年來,我們的檢測工作越來越規範了,我從來不敢大意。”
  農殘檢測工作是福建治理餐桌污染的一個小片段。作為全國首個在全省鋪開治理餐桌污染的省份,福建開展這項食品安全工程已經14年,最初先行先試的首倡者正是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。
  今年11月2日,習近平主席視察福建,在福建新大陸科技集團再次詢問起該公司研發產品可檢測、追溯食品安全的快速檢測儀、手機支付系統性能,並親自現場體驗操作。
  公司負責人王晶向記者回憶,1994年公司創立時就曾得到習近平三顧茅廬的關心,“我告訴總書記,‘您當時就提出治理餐桌污染要從源頭抓起。’習近平點點頭。”當習近平詢問聽說檢測儀是國外設備價格的1/10時,“習近平又問,‘農貿市場都有了嗎?’”
  2001年,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力倡全省建設食品放心工程,全面治理餐桌污染,此後不但2002年、2006年連續出台治理餐桌污染、建設食品放心工程的“十五”計劃和“十一五”規劃,2014年出台“三年行動方案”,還連續14年列入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,成為迄今為止全省延續時間最長的為民辦實事項目。
  同樣經歷並見證了福建治理餐桌污染14年的原任福建省經貿委副主任鐘安平回憶說,習近平當年拍板了原經委起草的方案,“餐桌污染既是世界性難題,又是現實性難題,歐盟2002年才制定食品安全的基本法令,福建2001年就全面系統治理,治理理念超前。”
  經過14年探索,福建已基本建立健全涵蓋生產加工、市場流通、標準認證、質量檢測、法治保障、組織實施、社會監督、健康消費等八大體系的“安全網”。目前四大主要食安指標數據與2000年相比也有了大幅改善:生豬瘦肉精檢出率由70%下降到零檢出,蔬菜農殘超標率由30%下降到2.6%,水產品藥殘超標率由30%下降到1%,食品生產加工環節質量合格率達到97.4%,比“十一五”提高3.1%。
  福州的市場里,不但農殘檢測設備一應俱全,還實現追蹤溯源。市民吳阿姨12日在福州市永輝超市福新店選購了一袋蜜柑,她跟記者開玩笑說,“這些柑子在哪一棵樹上結的,我都曉得,曉得就放心。”
  永輝超市副總裁翁海輝現場拿起儀器對著一盒豬肉的二維碼一掃,養殖地、飼料編號、屠宰場、交易時間、銷售商,一目瞭然,“如有農殘超標,或者就地銷毀,或者將整批貨退回,由工商部門強制執行。”
  “安全網”的建立,倒逼福建生態農業和現代化養殖業大力發展。由福州長樂76家鰻魚場聯合成立的長樂市鰻魚協會服務中心,對鰻魚藥統一採購、管理、配送、使用,大幅降低鰻魚藥殘超標事件。該中心負責人透露,今年以來長樂鰻魚產業正在進一步開拓韓國、歐洲和美洲市場。
  數據顯示,目前福建已建立80個國家級畜禽養殖場、10個食用菌標準化示範區、17個國家級水產養殖場、形成長樂鰻魚、福清蛋品、永春蘆柑、莆田蔬菜等一批優質優勢特色食品農產品生產集聚區,全省累計2399個農產品、1045個水產品獲無公害認證,認證總產量35萬噸。
  自2010年以來,福建出口食品農產品連續保持40%以上增幅,“食品安全,是產出來的,也是管出來的,”鐘安平表示,“這正是受益於‘標準’、‘無公害’的安全。”(完)  (原標題:福建治理餐桌污染 14年築守“舌尖上的安全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u57ousdt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