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山網訊(通訊員朱意 趙春燕 蘇春 程志霞 方婷報道)在新疆伊吾縣下馬崖鄉,清泉節已經超越了傳統意義上單純的民俗節日,使傳統的生產生活和灌溉方式在現代文明中得到延續。在生產生活中,早就意識到了水的重要性的下馬崖人,通過年復一年的清泉勞動來保護賴以生存的水源,創造屬於自己的甜美生活。
  在下馬崖鄉中心村今年62歲的村民約麥爾·麥提尼亞孜,正忙著地里的活,他家裡有10畝地,主要種了紅棗、甜瓜和玉米,再加上十幾隻羊,去年收入了4萬多元。
  伊吾縣下馬崖鄉農民約麥爾麥提尼亞孜告訴記者:現在這個5畝地就是種的紅棗,去年紅棗剛嫁接就有是2000多塊錢收入,今年現看的話應該比去年多,錢掙得多,中間套種的土瓜,去年這個中間種的土瓜就是賣了三萬多元。
  約麥爾·麥提尼亞孜說,從記事起他就沒落下過一次清泉節,年輕的時候他也和鄉親們一起清泉,這幾年主要是做百家飯。今年的清泉節他早早的就來到了下馬崖水庫邊的開闊場地上忙活。距離他做飯地點不遠的地方,鄉裡的群眾和幹部們則忙著清淤。
  約麥爾·麥提尼亞孜家的地就在院子前面,水源主要來自下馬崖水庫。通過春季的清泉,坎兒井水源源不斷的匯入水庫,農民的灌溉用水也得到了保障。
  下馬崖鄉氣候乾燥,夏季炎熱,光照充足,適於各類作物級果木生長。紅棗已經成為當地農民主要收入來源,每年清淤後匯聚而成的水流則為種植紅棗提供了水源保障。2013年全鄉生產總產值985萬,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486元,比上年增加3009元。
  在下馬崖鄉有清泉勞動記載的歷史有400多年了,在活動當中,當地老百姓傾力其中,團結協作、積极參与。2007年下馬崖清泉節已經申報為自治區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,目前正在積極的爭取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。
  伊吾縣委副書記縣長亞合甫·排都拉介紹,在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裡面,更多傳承的是一種人文精神,是一種道德風尚,這個也適合於現在提出來的現代文化引領,所有積極的東西,都應該發揚光大,好的東西要傳承下去,所以它這個當中傳承的是一種人文精神。  (原標題:新疆伊吾縣下馬崖清泉里流出甜美的生活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u57ousdt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